【脱贫·故事】马尔康市格桑娜姆:用巧手“织”出美好生活!
2020-07-02 10:30:13 浏览:151次



用巧手“织”出美好生活

马尔康市

纳足村致富带头人格桑娜姆




“有了党和国家脱贫攻坚政策的帮扶,我们才能办起这个合作社,所以我和姐妹们一起构思创作了这幅感恩党、感恩祖国的藏织挂毯作品《中国梦》。

“这是我们去年参加马尔康市妇女居家灵活就业技能比赛上获得一等奖的参赛作品《中国梦》。”近日,记者一行来到马尔康镇纳足村马尔康格桑娜传统手工编织专业合作社,党员致富带头人、合作社创办者格桑娜姆和姐妹们兴致勃勃地向记者一行展示一幅幅精美的藏族织绣工艺作品。

“我童年里最美好的记忆就是看着外婆和邻居大婶们在家里房顶上、院子里一起吊羊绒、织腰带。”从小的耳濡目染,让格桑娜姆用一双巧手继承了藏族编织、挑花刺绣等传统技艺。如今,格桑拉姆和姐妹们凭着这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织”出了脱贫致富路,“编”出了美好新生活。

2018年,多年外出打工的格桑娜姆回到老家纳足村务农并照顾年迈的母亲。农闲时,她开始绣头帕、织腰带,为女儿置嫁妆。


合作社从一开始的5人发展到现在的13人,其中贫困户5人,让村里的留守妇女居家也能就业增收。


“前年驻村工作队走访时,我正在织腰带,第一书记杨晓虎详细询问了村里妇女对藏族织绣技艺的掌握情况,几天后他又专程来到我家,提出由我牵头创办传统手工编织专业合作社的想法。”听到要让自己牵头创办合作社,格桑娜姆心里很是忐忑,担心不能挑起这个担子。“驻村工作队鼓励我,由他们争取政策、开拓销路,并在卓克基官寨景区游人中心设立摊位,我则组织村里的妇女居家进行产品制作。”村里的留守妇女都是格桑娜姆儿时的发小,让姐妹们凭手艺在家里就能挣钱,还能照顾老人和孩子何乐而不为。说干就干,与村里会藏族编织、挑花刺绣的姐妹们商量后,格桑娜姆出资8万元,于2018年10月25日,成立了马尔康格桑娜传统手工编织专业合作社。




格桑娜姆向姐妹们展示合作社入驻“阿坝非遗工坊”淘宝店的产品。

一般一条精美的腰带需要一个星期完成,合作社成员完成作品后,格桑娜姆会依据织品纹彩数量和手工精细程度制定价格,织品合格后便支付相应报酬,“我们按照多劳多得的原则,姐妹们非常支持,做得多的一年收入三四千元,少的也有几百元。”格桑娜姆告诉记者。

在编织作坊里,合作社成员俄根开心地告诉记者:“以前编织腰带都是自己用,现在还可以卖了挣点零花钱。”合作社从一开始的5人发展到现在的13人,其中贫困户5人,订单派发的时候格桑娜姆都会优先考虑贫困户。

如今,格桑拉姆和姐妹们凭着祖祖辈辈传下来的传统编技艺“织”出了脱贫致富路,“编”出了美好新生活。

合作社的藏织品深受游客青睐,特别是将传统技艺与现代时尚结合而开发出的新编织产品深受消费者青睐。目前,合作社开发出了笔筒、纸巾盒、鼠标垫、杯(碗)垫、香包等织品。正是在格桑娜姆的开拓创新下,今年6月4日,合作社的藏织品成为“阿坝非遗工坊”淘宝店首批入驻的非遗产品,并且通过东西部扶贫协作“消费扶贫”项目的帮扶,浙江订单纷至沓来,合作社的生产也红火起来。“下一步还要扩大生产规模,让更多的姐妹增收。”格桑娜姆信心满满地说。






如今,合作社的发展逐步走上了正轨,格桑娜姆也越来越有干劲,她打算今年再投入8万元在自家院子里修建传习所、体验店。她说:“作为藏族编织传承人,有责任、有义务把传统藏族编织技艺向更多的人推广。传习所建立以后,我们会备齐工具,只要有学员愿意学习,我们就会免费教学,让年轻人掌握这门技艺,也让游客亲身体验藏族编织手工制作,希望通过这种方式传承非遗技艺,更好地展现马尔康嘉绒地区的文化底蕴和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