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风光】阿坝行:(九)马尔康“天街”印象
2022-05-20 14:21:12 浏览:100次

头图.jpg

·1.gif

在距离藏语“火苗旺盛的地方”的高原新城马尔康15公里的松岗的山上,有一条被誉为“柯盘天街”、有“第二布达拉”之称的美丽街市。其始建于宋元之际,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现今,它以其传统的嘉绒民居、高耸入云的土司碉楼和独具特色的嘉绒风情名闻遐迩,令中外游客无不为之心驰神往。几年前的“五一”节,我们一家也有幸慕名前往一游。

  

图片

当日碧空如洗,艳阳高照。我们自驾的小车一到松岗,便顺着其后山那条通向坝口村的蜿蜒险峻的乡间机耕小道缓慢行进。直至沟内找到一倒车之处,才折返至“天街”下方一个小停车场内泊车。 

图片

我牵着小孙儿,与大家一起沿着大青石板铺成的阶梯拾级而上,穿过一座上书“柯盘天街”四个大字的石砌城门洞,再行经侧旁绿树丛丛、杨柳依依、桃花点点的较宽的坝子,便右行进入山脊那条两侧均以块石砌墙建成,由错落有致并相依相邻、多为两层的藏式民居夹道形成的顺势就弯且有小巷贯通的幽深的街道。


我们踏着以青石板铺就的路面缓步前行,一路观赏:眼前“天街”的街道较窄且呈阶梯状抬升,但仅就两旁外观古朴的房屋之内装修极具特色、房舍皆为餐馆茶座的布局、门前高挂着大红灯笼、路面整洁干净,其假日里游人如织的盛况完全可以想见!不意间抬头远眺,透过街道两旁民居屋顶间不宽的缝隙,可见前方山包处冒出的两座碉楼的上部分与蔚蓝的天际相接、一朵白云几乎是“擦”着碉楼顶端飘然而过,那别有一番风韵的绝美景致,让人禁不住心旌荡漾、浮想联翩!


随后爬坡上坎,抵达松岗村卧龙山梁上一个较为宽敞的院坝内。信步游览,可见这院坝的两端,建筑于清代乾隆年间的两座四角“官寨碉”相向而立,相距约43米,均为9层——据说寄寓着“王者居其九”之意,土司官寨就建在两座石雕楼之间。石碉皆为石木结构,外观平整,每层皆有瞭望孔,整体由下至上渐次向内收缩呈台柱状;北碉通高29.2米,南碉通高24.7米,互为犄角,依山就势一高一低突兀矗立,直刺苍穹,巍峨壮观!

 

图片


图片


      接着,我们走到北端那座石雕楼前架设的以钢管搭起架子、上面稀疏地铺着木板的简易“梯子”前,经检验其钢架捆绑结实、安全可控后,跃跃欲试的一行人便在康平、健平兄弟的组织下,互相鼓劲,相互搀扶、推拉着,紧抓钢架梯子,小心翼翼地攀爬到二楼;稍事休息,受到鼓舞的大家再相互保护着,脚踩踏着在独木上砍成的梯步,双手紧紧抱着那根靠墙略微倾斜地架在上一层桌面大小的洞口处的“梯子”,缓慢地爬上三楼……直至连续攀爬到楼层低矮的第九层楼,登上了其面积不大但周边砌有围墙、四个角抬升呈尖顶状的碉楼顶。当久已萌动的心愿变成现实,视觉中自己与蓝天、白云似乎离得如此之“近”,孩子们都无不为自己靠着勇气和毅力终于登上了这座高耸的石碉楼而欢呼雀跃,兴高采烈! 

图片


图片

     

     

图片

          随后,我们沐浴着金灿灿的阳光,任由呼呼作响的河风吹拂,凭借着“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高度优势,将不知多少次乘车往返金川县都无缘登临此处观赏过的靓丽景观,尽收眼底——

        环视周遭,资料显示和友人介绍的松岗的悠久历史和曾一度繁华的景象浮现于脑际:松岗在嘉绒藏语中的语意为“峡口上的官寨”,因原松岗土司官寨就设于峡口得名。当年,松岗寨子就是川西北高原嘉绒藏区一个物资贸易集散地。在彼时古村寨的狭长街道上,商贾云集,人来人往,内地的茶叶、布匹,嘉绒地区的毛皮、药材就在这里互市交易。松岗也曾因占天时地利人和,生意兴隆、财源兴盛闻名嘉绒藏区。松岗土司的历史则可以追溯到唐代,最初的官寨建在盘果梁子上,大约是宋元之际迁至现址,经过扩修形成新老两座官寨。苍旺扎尔甲(1720年—1752年执政)仿照布达拉宫的样式,大兴土木,把两边连接起来,其建筑的富丽堂皇、所耗人力和财力在当时的四土地区堪称“之最”。 



收回思绪,我们遥望东方,发源于红原县壤口乡的梭磨河,沿着高山大峡谷一路奔流,自卓克基才放慢速度,缓缓流经高原新城,以及两岸山峦高耸、银色的高压线铁塔矗立高坡、藏式特色民居栉比鳞次、经幡猎猎的乡村,汇聚起大沟小溪的水流,浩浩荡荡地于松岗夺口而出,再以势不可挡的宏大气势,循着葱翠柏树、桦树等林木掩映的狭窄且落差很大的河道,向大金川江的主要支流脚木足河奔腾而去!

 


俯瞰山下,新近建成的均为两层以上的崭新民居“松岗新居”映入眼帘。那一栋栋结构相同、均由手艺高超的工匠以一色的花岗岩石块精心砌成的棱角分明的石墙、用白色勾勒出轮廓的窗户、以红瓦覆盖屋顶的藏式民居,比邻绵延长达数百米,蔚为壮观!房舍与公路间夹着的一大片平畴上,嫩绿的禾苗生长茂盛,勤劳的藏族人民在这块土地上辛勤耕耘,齐心协力共奔小康!

 


松岗大桥下方梭磨河边大片的土地上,播种时覆盖的地膜,仍在太阳光照射下泛着耀眼的白光,颇有云南哈尼族梯田之风韵! 

       继而放眼河对面的养獐场沟内,远处,皑皑群峰与蓝天相接,莽莽苍苍的森林覆盖着山坡,几只矫健的雄鹰在高空展翅翱翔;近处,源于莫斯都后山雪峰的木脚沟水哗哗地奔流不息,下游两岸的梨树、核桃树和白杨树郁郁葱葱,庄稼生长茂盛,春意盎然,景色怡人!

      梭磨河对岸的直波村内耸立着的两座八角碉楼,与松岗村两座四角碉楼统称松岗碉群,是被国家唯一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碉群。视线所及,之前我们一家游览该村的所见所闻尚记忆犹新——



        这两座八角碉依山势南北分布,南碉地处山脊之上,北碉位于村内,两碉相距50米。其外型均呈八角形,内呈圆形,整体由下往上渐内收成锥体形,由石块和泥砌成,内用木质楼梯上下,南碉高29米、北碉高43米,共7层。这两座古碉集嘉绒藏族建筑高超艺术于一身,碉楼高大雄伟,八条棱角笔直向上,直插云霄,墙体平整如削,技术精湛,极为牢固,系八角碉中的杰作,虽经漫长岁月的侵蚀和风雨的冲刷,古碉却变得愈发古朴、浑厚,在巍巍青山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壮观!其中修建于清朝乾隆年间的北碉楼半个多世纪来已经倾斜2.3米,虽经历3次大地震却屹立不倒,被称为中国版的“比萨斜塔”。不过,为了游客的安全,梯子前立有“禁止通行”的牌子。



北碉左上方是一个“掘藏”的现场,那里经幡摇曳、香雾袅袅,几间“扎康”(僧人住的小房子)格外醒目。靠山的灌木林托着的那块大青石下,长明灯闪烁,用于跪拜的蒲团一字排开,隐隐传来清脆的法器敲击声和喃喃的诵经声……掘藏师在这里采用独特的方法发掘昔日莲花生大师的“伏藏”——即莲花生大师为后世弟子之福运而埋藏起来的自己的秘密教义及其密典,以使后世信徒挖掘。

图片


        北碉的右上方是一座墙体通红,石木结构,集汉、藏、印(印度)风格为一体的三层寺庙——罗尔伍朗寺。据介绍,该寺创建于公元780年。相传8世纪藏传佛教中的宁玛教,由西藏最早出家的“七觉士”之一的藏学大译师毗卢遮那传入马尔康境内。他传教到松岗时,收直波东尔单、于扎宁波等为徒弟,创建了宁玛派直波罗尔吾朗寺,并在开光时留赠有铁铸莲花生大师、护法神等三尊佛像供奉,保佑着这一方百姓的安康。自此,该寺庙在马尔康声名远播,成为松岗旅游的“打卡地”。

而今居高远眺,我们深感那映入眼帘的虔诚念经膜拜者焚香的袅袅飘升的缕缕青烟,给人以安宁、祥和之感;那北碉楼周围掩映于绿树丛中的嘉绒民居建筑群,其结构、色彩和装饰,则尽显嘉绒藏族的民居传统,充满着浓郁的嘉绒藏族风情和土司文化的气息!

 

图片

待到收回视线,眼前的松岗山宛若一条飞龙,而当年的松岗土司官寨就坐落在两座碉楼所在的“龙头”之处,地势高耸且分外险要,想必分外壮观!其最具代表性的嘉绒民居建筑群,均依两侧分外陡峭、险峻的鱼脊似的山梁逐次修建,一直延伸至山半坡上那座经幡猎猎的寺庙处,与遍布山坡及至山巅的郁郁葱葱的青冈林和灌木丛相接,显得自然而和谐!

 

图片

在碉楼顶尽情观赏并拍照后,大家按照安排,依次循原路下楼。途中,可见每层楼的瞭望口处都有红嘴乌鸦筑的巢——这才明白:我们站在碉楼顶时,那几只扑打着双翅,在我们头顶不住盘旋、掠过、鸣叫的红嘴鸦,原来是在“护崽”!仔细巡看这些鸟巢,则见其中有五个窝内竟产有鸟蛋,之中一只经孵化刚钻出蛋壳、全身红色尚无羽毛的小乌鸦,正尽力晃动那耷拉的小脑袋,在窝内漫无目的地缓慢爬动,很是逗人怜爱。童趣使然的孩子们一拥而上,争相一睹为快;当好奇者忙不迭伸出小手想去抚摸一下小鸟之际,当即被二姐阻止,并以“小鸟也是生命,要爱护小鸟,保护动物”的说教劝阻,只好后退几步观赏,但满脸依然写下了惊喜与满意的神情!

        之后,已显疲态的一行人,才意犹未尽地离开天街,前往养獐场内5公里处一白杨树林里小憩。大家在淙淙流淌的小溪边洗手、戏耍;在草坪上席地而坐,一边悠闲自在地饮用随带的茶水,品尝水果、糖果,一边回味着在天街的所见所闻,自是惬意、舒畅!

 

图片

待到太阳偏西,我们才返城用餐。

至今忆及,此次节日郊游虽行程近、时间短,但祖孙三代得以深入了解嘉绒藏族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自是受益匪浅;一家老小攀爬石雕楼观景过程中的执着、惊叹,以及登临碉顶时的欣喜、自豪,必将烙在大家的脑海里,经久难忘——这,实乃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倡导崇尚、世人分外向往的“天伦之乐事”也!   

图片

1.jpg

2.jpg

主管:中共马尔康市委宣传部

主办:马尔康市融媒体中心

主编:夏海军 肖燕清 

责编:罗衣泽郎 汪初

编辑:殷天宇(实习)

来源:西部故人来